中年人生理功能会开始下降,需要注意身体的补水,而且要在平时加强锻炼,要注意劳逸结合,才能保证中年人的体力。
一般是指人类生命历程中青年之后的阶段,包括中年和老年。
由于全世界的年龄呈普遍增高趋势,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划分,提出新的标准,将44岁以下的人群称为青年人,45到59岁的人群称为中年人,60到74岁的人群称为年轻的老年人,75以上的才称为老年人。
把90岁以上的人群称为长寿老人。
人到中年,知识仍在积累增长,经验日益丰富,然而人体生理功能却在不知不觉中下降。
心理能力的继续增长和体力的逐渐衰减,是中年人的身心特点。
生理成熟是心理成熟的生物学基础。中年人的心理能力处于继续向上发展的时期。一个智力正常的人,其心理发展所能达到的高度,不仅与社会环境有关,更重要的是自身的主观努力。
勤于实践、积极主动地接触社会、接触新生事物、不断扩展生活领域、不断更新知识、勇于探索和创造的人,其心理能力在整个中年期都在继续增长。反之,则会停滞,甚至提前衰退。
孔子对自己的心理能力发展精辟地概括为:“吾十有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则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这种分析说明心理能力不仅在中年期仍在发展,到了老年也还没有终止。
这里的心理能力是指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能力的综合和总和,而非单项能力。
因为就某一单项心理能力来说,从中年之始就处于下降过程、如机械记忆能力、反应速度等。
中年人应充分利用心理能力继续发展的优势,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和完善人格,努力实现心理健康和身心和谐。
中年人的心理能力发展始终处于动态过程,而且个体差异很大,所以心理成熟的标准很难界定,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能独立自主地进行观察和思维,组织自己的生活,决定并调整一生的目标和道路,则不必依赖长辈的训诫和保护。
目标和道路的决定绝非臆造,而是以符合社会进步和民族利益的个人抱负为前提,依条件而灵活地选择时机和决定方向。
智力发展到最佳状态,能进行逻辑思维和作出理智的判断,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绪趋于稳定,有能力延缓对刺激的反应,能在大多数场合下按照客观情境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
处世待人的社会行为趋于干练豁达。
能适应环境和把握环境。
能接受批评和意见,并按正确意见调整自己的行为。
自我意识明确,有“自知之明”。
了解自己的才能和所处社会地位,并以此为立足点,决定自己的言行举止,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意志坚强。对既定目标,勇往直前,遇困难、遭挫折、均不气馁、不退缩,有克服困难渡过难关的容忍耐受能力。
当既定目标失去实现的客观可能性时,能理智地调整目标并选择实现目标的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