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寺遗址
石佛寺遗址位于江津区长江北岸的一处山坳内,是一座晚唐五代至明清时期的寺庙遗址。寺庙巧借巨石布局,曾号称西蜀第一禅林。2016年至2019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石佛寺遗址开展了主动性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发掘面积共计4600平方米。
在考古学者牛英彬20分钟的汇报中,通过大量图片和文献资料,讲述了石佛寺遗址的考古成果和重要价值。石佛寺遗址是我国为数不多的通过考古发掘全面揭露出来的布局完整的石窟寺。遗址体现了随山就势、巧于因借的山地建筑规划设计思想及营造技术特色,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提供了一项杰出范例。遗址中发现的石造像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主要收获
石佛寺遗址目前已揭露建筑基址、墓葬、摩崖造像等50余座遗迹,出土石刻造像、建筑构件、随葬品和生活用器等文物标本900余件,收获重大。
厘清了遗址功能分区、布局和沿革。该遗址由建筑基址区、石上建筑遗迹区、摩崖造像区、墓葬区及放生园区所组成。发现了宋、明清时期的大型寺庙建筑基址相互叠压,沿革清晰。其中宋代建筑布局由前殿、后堂、配殿、石窟建筑、佛塔等组成,是我国南方地区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寺庙遗址之一。
揭露了数座规模宏大的宋代殿阁遗迹。其中前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是南方地区发现规模较大的单体大殿。石窟建筑是一座楼阁式建筑,这也是川渝石窟寺中揭露最完整的窟前建筑。此外,还发现了罕见的经考古揭露的禅窟等重要遗迹。
明确了石上建筑遗迹区的性质和年代。建筑基址区背后有三块直线排列的巨石,其周围出土了大量南宋时期的陶建筑构件,结合石面上的建筑遗迹,可以明确建造者在巨石上巧妙安置了转轮藏、爬山廊、佛塔及地宫等,营造出了一种独特而罕见的建筑形式。
清理了与寺庙有关的僧、俗墓葬群。宋代墓葬为供养人的石室墓,个别带有封土石围及墓前小碑,这在西南地区宋墓中少见。明代将这一区域专辟为僧人墓葬区,发现了数座高僧石塔墓及一般僧侣的合葬石室墓,塔墓内发现有佛像、高僧牌位等。
发现了数量众多的精美石刻造像。摩崖造像集中开凿于一块巨石上,其中下部造像通过考古发掘揭露。造像共计470余尊,包括晚唐五代的水月观音、东方三圣,南宋时期的泗州大圣、五百罗汉等。另外还出土有上百件精美的圆雕造像、石刻建筑构件及40余块碑刻、题刻等。
重要价值
石佛寺遗址是我国为数不多的通过考古发掘全面揭露出来的布局完整的石窟寺,是地下遗存与地面遗迹相结合、寺庙建筑与墓葬相呼应、碑刻材料与出土遗存相印证的历史时期考古的罕见案例,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及文化、社会价值。
遗址以大殿为中心,将窟前建筑、石上建筑群巧妙构成一体,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展现了一处独特的山水寺院园林景观,体现了随山就势、巧于因借的山地建筑规划设计思想及营造技术特色,为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提供了一项杰出范例。
遗址是宋代寺庙格局向明清寺院格局转变的少见的考古例证,清晰地反映了从宋代至明清时期寺院格局的演变过程,折射出佛教思想变迁对寺庙空间布局的影响。
遗址中发现的石造像、石构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川渝地区和中国晚期石刻造像艺术的代表作。同时,围绕摩崖造像逐步兴起窟前建筑和寺庙,为石窟寺考古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遗址发现的碑刻题记极大弥补了文献的缺失,展示了遗址传承有序的发展进程,是遗址难得的自证材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遗址位于现代城市的核心区,历经千年沧桑,景观独特,承载了地方先民的创造和情感寄托,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当地政府决定建设考古遗址公园,让遗址得到有效保护、世代传承和合理利用,助推文物、旅游融合发展。